精细化工中间体

工程认证背景下精细化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自2006年教育部启动高等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以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在进几年逐渐受到全国高校越来越多的重视。我国高等工程认证的实践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健康发展,提高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促进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深化,建立了工程专业与社会企业所需人才培养的双赢机制,提升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历经10余年的研究与实践,我国于2016年6月全票由《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转正成为该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这代表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正式实现了国际化互认。

1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精细化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吉林化工学院地处东北三省重工业基地吉林市,是一所省属工科院校,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工科院校更迫切的希望通过工程认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工程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为相关企业输送合格的工程类专业人才。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与2008年向全国工程教育认证委员会秘书处提交了认证申请,并与2009年经过专家现场考察核实,达到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七项标准,专家给出了较高的评价。校领导已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列为我校提高办学质量的主要举措之一。

随着近几年石化基地和重大项目的加速推进,化工类专业人才需求增大,带动了合成材料、有机化工和精细化工等配套开发。《精细化工基础》是一门具有工程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等特点的专业基础课[1],在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的背景下,基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和思路开展精细化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是基于产出的教育评价(OBE),是以预期学习产出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评价教育的结构模式[2]。在过去的课堂中教师往往习惯于以教学内容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缺乏主动性。基于OBE教学模式的前提下,要将授课模式还原为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学内容为本型”转向“学生为本型”。

同时建立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之间的对应关系,对教学大纲中的内容进行重新规范和细化。对于《精细化工基础》这门课程来说,其知识体系存在零散且庞大缺点[3],所以规范地组织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对于有效实现预期学习结果更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摈弃传统的的教学理念,建立基于学习结果的教育模式,从而形成一种规范化的持续改进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行为及活动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从而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所要求的标准,持续为相关行业界输出合格的化工工程师人才。

3 建立课程教学质量跟踪调查及反馈机制

为了持续改进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工程人才,工程认证要求认证专业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机制,逐渐形成科学有效的毕业生评价体系。这就要求对毕业生所学的相关课程也建立相应的跟踪调查及反馈机制。针对《精细化工基础》这门课程来讲,首先,要在学期中和学期末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采取调查问卷或课后作业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师授课方式、授课进度等的看法和建议;其次,掌握所在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精细化工相关行业的情况,了解他们在所从事的行业里对本门课程有哪些更好的要求和建议;最后,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对相关行业的用人单位进行走访调查,了解行业对所需工程人才知识架构要求。通过上述方法进行跟踪调查,形成整改意见,并将其体现在下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从而完成对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4 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精细化工基础》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比较强的课程,但多年来这门课程的实验环节所占课时相对较少,所开设的实验课多和目前的行业严重脱节,缺乏创新性。因此,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精细化工基础》的教学改革中需要更加重视学生工

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改革中,首先,有针对性的在教学环节增加一定比例的案例教学,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的具体应用案例,从而逐渐形成自行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过程、合成路线、表征方法的能力;其次,把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建立学生的工程观念。

(本文文献格式:刘 伶,魏奇业,孔 丽,等.工程认证背景下精细化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山东化工,2018,47(9):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