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快速崛起,很大程度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依赖西方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尽管近年来科技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但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等问题仍旧突出,导致我国在精细化工、生物制药、半导体加工以及操作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上严重依赖发达国家。如何认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短板”问题、如何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成为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
一、关键核心技术“短板”问题的两大背景
(一)中美贸易战
从一个花絮谈起。最近豆瓣网有一个名为kfk的用户,宣称自己是从2060年穿越回2019年的。于是,豆瓣网上很多用户向kfk提问,验证其是不是穿越回来的。其中,有人问kfk关于贸易战的问题,kfk回答称:2060年的历史课本管这次贸易战叫“新冷战”,而且“新冷战”持续了30年。
“kfk事件”虽然是一个段子,但大家的基本判断是基本一致的,即中美贸易战很有可能是“持久战”,而且已经不取决于特朗普是否连任。不管特朗普是否连任,美国对华压制的这种战略取向恐怕都不会有根本性转变。贸易摩擦只是表象,美国更注重的是对产业利润和技术制高点的争夺,其占优势的战略性产业不容挑战,这些产业的标准、核心技术和市场必须由美国及其企业来掌握。
中美贸易战让我们清醒地看到自己存在明显短板的关键核心技术,比如芯片。而芯片还只是这些短板技术中最为大众熟知的一种,事实上动力电池产业链上我国不同程度受制于人的技术就有82种。那么,我们能不能反过来制衡美国的高科技产业?除了稀土,其他手段似乎还不是那么有力。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宏观经济学理论指出,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除了新增劳动力和投资外,还有全要素生产率,即技术进步改进了资源运用方法。这就倒逼我们推进科技创新和突破,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但凡对宏观经济学有所了解、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所关注的读者,对此应该都已经非常明了了,在此不再赘述。
二、推动中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的障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那么,要推动中国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障碍在哪里?这里主要谈三点。
(一)基础研究支持体系不完善
基础研究是源头创新,基础科学研究的成果将会导致新技术、新产业的诞生。事实上,如果我们对所有技术进行追根溯源,都离不开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在支持方式上,国际上普遍采用双重系统支持基础研究,既包括对从事基础研究机构支持的稳定性经费,也包括以项目形式获取的竞争性经费,当前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存在多元化投入格局尚未形成、竞争性支持比例偏高等问题,不利于科学工作者专心致志的全力投入。在支持经费上,发达国家基础研究经费占总研发经费的比例普遍维持在15%~20%,而我国的这一比例多年来都徘徊在5%左右,经费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影响科学工作者长期稳定的知识积累。
(二)国内企业重市场轻研发,缺乏研制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的动力
在众多消费领域,由于中国市场广阔,企业的产品只要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需求,就算不怎么做技术上的深度研发,往往也能获得相当不错的市场份额。从石油、化工到机械、电子,从汽车、高铁到共享单车、移动支付,无不存在此种现象。表面上看,这些产业或行业依托庞大的国内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细究其中的一些核心技术、关键器件,完全源自国产的则较少。尤其是国家补贴较多的行业,企业一拥而上,为抢占市场份额而大量购买国外技术和设备,少有技术研发的积累。
(三)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难,根源主要在于科研中缺少市场化要素
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存在不同程度的“重拿来”“轻原创”“只为发论文而做科研”等现象,不利于科技水平的真正提高。究其根源,主要是与课题立项时的目的性、方向性不明确有关。如果着眼于应用,解决行业或产业的关键技术障碍,就应在立项之前多作调研,或者引入市场化要素,与企业紧密合作,以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三、做好自主研发的五点建议